一层是文房四宝,一层是各类吃食,最后一层则是种种杂物。这只精致的考箱是谢林亲手为儿子打造的。更不用说谢拾一身衣袜皆出自余氏之手。

此时此刻,尽管一家人身处两地,只看这一身行囊,无一不透着满满心意,看似孤身一人的他何尝不是与全家人并肩作战?

铺好文房四宝,整理好衣食用具,谢拾点燃号舍中的炭火,不多时,一身寒意便散了大半。从深夜折腾到现在也有两个时辰了,腹中饥饿的他用几枚从姚家别院带的点心填了填肚子,顿时只觉状态大好。

天色方明,考生已尽数入场,但听云板声响,擎牌而过的考官帖出了四道四书题,以及五经各四题,合计二十道五经题。

依照《大齐会典》规定,乡试分为三场,首场考试内容是四书义三篇,经义四篇。

换而言之,考官所出的四道四书题,择其三而做即可。其中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两道题为必做题,而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二者择其一;至于二十道五经题,考生只需做所治本经的四道题即可。

至于说若是自认有能力也有闲暇,偏要将所有考题统统做了——虽无明文规定禁止,只是能否得中秋闱就得看主考官的想法了。若是被主考官视作不守规矩的狂士,岂不是到贡院里来白白遭了一回罪?

此等尝试显然大可不必!

谢拾看过考题,心中便有了数,他低头在草稿纸上将准备做的三道四书题与四道《易》经题抄下来。细心谨慎的他没有忘记先一步熄灭炭火,将火炉塞入座下,以免试卷不小心受损。

而后,他才开始认真作答。

首先是《论语》题——

【子曰:“夏礼吾能言之,杞不足征也;殷礼吾能言之,宋不足征也。文献不足故也。足,则吾能征之矣。”】

——杞国与宋国皆为春秋时的诸侯国,前者相传开国君主是夏禹后裔东楼公,而后者的开国之君为商纣王庶兄微子启,也就是说,两国分别是夏禹之后与商汤之后。

而文献,指的是典章与贤才。

此题涉及夏商二代之礼,世人皆知孔子推崇周礼,周之前还有夏与商,何以他推崇的却是周礼?这一段话说得很明白了:

答案很简单,文献不足,二代之礼不可考!就连其后裔杞、宋二

章节目录